招生指南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招生指南 - 正文

人居学院接收2019级本科生专业选择指南(1)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发布日期:2020-05-09浏览量:

数说学院

l  国内第一个依据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办学的实体学院

l  教育部批准,首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

l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分别于200720072011年首次通过住建部教育专业评估;本科生多次获得国际竞赛大奖

l  意大利米兰理工本科生高年级访学项目、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l  各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校内专业排名前十

l  世界一流水平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

l  拥有国家大型仪器平台西安质谱加速器(AMS)中心

l  建有陕西省人居环境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研究院、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建造研究中心、新一代地球及生态人居环境大规模科学计算平台

学院历史

200548日西安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米兰平台,米兰(中国)(简称人居学院),是国内第一个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念,由土建类专业作为支撑学科组建的实体学院,由土木工程系(始于19071983复建)、建筑学系(1986)、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1985)合并而成,孙九林院士担任创始院长。

2008年成立地球环境科学系,2010年成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

为了响应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号召,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2018年首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面向未来人居环境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培养引领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专门人才。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行政办公位于曲江校区西一楼

学院学科点和专业设置

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及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了本--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拥有本科生全过程的国内外访学项目。学院设有建筑学(含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地球)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5个本科专业(方向)。

建筑学、土木工程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和环境工程领域2个工程硕士点以及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地球与人居环境科学及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

学院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作品——创新港节能建筑示范楼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60人,拥有双聘院士5人,入选各类人才计划教师25人。程海教授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的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项目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学院科研基地、平台

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科技部,国家级)

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省部级)

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

陕西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

陕西省污染减排工程技术中心(省部级)

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陕西地建集团共建)

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气象局共建)

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共建)

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及取得成果、成绩

1、建筑学领域

建筑学研究所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特别是西北地域城市的建设需求,针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传统聚落等地域环境保护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利用研究。同时,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关注城市建筑的绿色化发展与建设,积极探索与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相协调的绿色人居单元规划设计及系统构建方法。

标志性成果:

1)响应国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通过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与气候学的交叉研究,探讨通过城市空间规划实现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方法,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

2)近年在本学科国际SCI期刊、国内权威期刊共发表期刊论文四十余篇,学术专著十余部。

3)西安交大建筑学系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围绕古迹与遗址保护方向开展硕士双学位培养项目。

2、土木工程领域

土木工程研究所面向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生态环境改造、建筑节能方面的新问题,以新材料、新能源、新结构、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在大型复杂工程结构设计与建造、工程防灾与减灾、建筑环境智能化营造方向不断突破创新。标志性成果:

1)结构工程方向,输电塔等高耸、大跨度超限结构设计及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应用技术取得国内领先水平。俞茂宏教授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岩土工程方向,在黄土边坡和填方的生态护坡、黄土滑坡防治、黄土力学与灾变模型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中深层地热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建筑空气质量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多学科交叉研究特色,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提升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以现代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键过程为对象,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水碳氮循环过程为关键科学问题,承担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标志性成果:

1)本学科程海教授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数十篇,主持的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项目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4起,程海教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根据科睿唯安ESI数据库2019911日最新数据,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入围了ESI1%

3)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入选全国前25%学科。在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平台中定位为大雁型学科。

4、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主要针对城市环境特点与建设发展需求,以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人居环境问题为导向,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方法、城市气候环境改善策略、建筑环境营造系统及技术、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特殊环境调控及高效散热技术、健康环境营造系统及材料研发等。此外研究所还结合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求,承担了培养具备人居环境多尺度系统思维和宽厚学科基础,能够在未来智慧宜居城市建设领域从事跨专业创新和引领性工作的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标志性成果:

1)承担了科技部基础专项典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调查及城市气候环境图集编制项目,编制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调查系列规范典型城市气候环境图集及规划建议图集,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2)长期开展遗址文物保存环境相关研究,设计研发了国内首个文物保存环境多场耦合实验舱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开创了国内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新方法和新装备,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3)开展冬奥雪上场馆能耗和环境关联的动态模拟预测理论与应用研究,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响应国家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号召,实施教育部新工科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宜居城市建设高层次人才。利用我校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使毕业生适应未来城市新形态、新功能、新产业的发展。

面向智慧宜居城市建设,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设建筑学专业、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可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选择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地球环境科学等作为专业主修方向,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跨专业组织协作能力,在多学科协同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实施学业导师、师友计划、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小班授课,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拥有本科生全过程的国内外访学项目。设有意大利米兰理工本科生高年级访学项目、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大部分毕业生国内外继续深造;可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建筑设计及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治理,智慧城市营造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企业就业,也可在高校、科研、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学院发展理念和办学定位

学院国际交流情况

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覆盖本科生培养全过程。设置不同年级的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短期访学项目;本科四年级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为期一年的访学计划;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双学位研究生培养本-硕贯通培养项目。

每年秋季赴日本交流访学项目

意大利米兰理工双学位研究生本-硕贯通培养项目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或前景

开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特色求发展,提升土建类和环境类学科人才培养水平。构建国家级及世界一流科研平台,吸引一流师资,育一等人才,产一流成果,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无止桥公益项目

学院本科生毕业去向

在中国建筑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担任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等工作。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任职,从事相关工作。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深造整体占比超过60%

建有校友平台,提供师友指导、优秀学子奖学金,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

杰出校友

刘斌,1990届校友,西安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学科校友会会长。现任复星全球合伙人、星泓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

224-5.JPG

张建,2000届校友,西安交通大学学士、硕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苏立君,2000届校友,西安交通大学学士、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池,2008届校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执教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现任荷兰MVRDV建筑事务所中国项目代表,参与设计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获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年奖。

卢鹏,2006届校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崔奋,2015届校友,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吐哈油田公司总法律顾问,兼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获得第二十四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赵民2寸

赵民,2017届校友,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博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暖通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