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党团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党团动态 - 正文

【恰似风华正茂】人居学院赴两弹城开展 “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修营第三期暨党史教育专题培训活动

发布日期:2021-07-29浏览量:

为深入推进党史教育学习,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广大师生科技报国。7月23-24日,人居学院分党委组织师生党员、领导干部、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学校教务处党支部党员共60余人赴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开展“走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修营暨党史教育专题培训活动。

“两弹城”位于绵阳梓潼县,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曾在此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造出护卫疆土的国之重器的同时,也留下了催人奋进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两弹城”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众多纪念实物,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学习基地。

在专题教学环节,“两弹一星”发展的亲历者曾昭雄老先生为全体师生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凝心聚力 薪火相传》专题报告。向大家深情讲述我国核事业发展所历经的千难万险和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愿望,为实现“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理想,隐姓埋名,藏匿深山,舍生忘死,为国铸器的感人事迹。让全体成员深刻领会“两弹一星”精神,是科技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锻造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涵,是爱国主义的铮铮誓言,是集体主义的无私承担,是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科学精神的无为彰显,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勉励全体成员,民族要挺起脊梁、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一代代人继承先辈们“爱国奉献”精神,矢志不渝持续奋斗。

在现场教学环节,全体成员瞻仰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旧居,并向邓稼先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爱国科学家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在学院党委书记杨鹏带领下,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两弹历程馆、两弹模型馆、三防教育馆、廉政家风管等,并观看影视话剧《国魂》。通过珍贵的历史音像资料、详尽的文献说明以及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使大家对我国两弹研制事业的艰辛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这一伟大历程中于敏、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老一辈科学家为研制“两弹”甘愿隐姓埋名、不计得失、忘我工作、攻坚克难的故事深深地印刻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志的心中。那段让国人挺起脊梁的难忘历史,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无私大爱,让此行的每一个人都精神振奋并深深感动。期间还开展了以学习“两弹”元勋们的良好家风和家训为主题的微党课,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两弹一星”元勋们用切身行动诠释“忠孝”的内涵以及一心报国的家国情怀。

7月24日,活动接近尾声,全体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展开热烈研讨。“敬业,是科研工作者要坚持的最重要品格”“正如毛主席所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面对发展困难,老一辈领导人和两弹元勋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今天的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志气和骨气”“老一辈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党的有效组织,全国人民,全体科学家大力协同,两弹制造取得成功。科研成果突破尤其是开展交叉学科,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借助平台共同发展是必须要走的路”“爱国是核心,文化和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要传承。科研团队要加强文化建设”“学院与各职能部门应该多开展这样的学习党建联建活动,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推进发展`”...... 老师们竞相分享感悟,建言献策,将此次学习推向高潮。学院党委书记杨鹏表示,全体成员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之基,不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二要汲取求实创新滋养,坚持“四个面向”;三要汇聚协同攻坚伟力,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四要激发勇敢担当动力,正视困难、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学院常务副院长顾兆林勉励大家,要将“两弹一星”精神和交大孕育而生的“西迁精神”充分结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着力攻克关键难题和运用学科交叉催生新学科前沿为己任,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历史贡献。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全体成员一致认为来有所得,收获颇丰,是一次难忘的涤荡心灵、振奋精神之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奉献”都是蕴含在两个精神中的核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不断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前进力量,不畏困难,敬业奉献,将自身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需要,为实现科技强国作出知识分子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人居学院 汪毅香 柴冠坤

图片:人居学院 吴志勇

编辑:汪毅香